猶記得年前同文陳惜姿及黃明樂都寫過,上大學生、中學生的課,要讓昏昏欲睡的學生元神歸位,「搞比賽」是不二法門。
這道妙方,其實放諸小學生甚至幼稚園生皆宜。
我新收的鋼琴學生,不少是四五歲小人兒。有些讀譜挺醒目,可是太心急,衝鋒車的把歌仔彈完,手勢卻不大正確。
「不如你把手指學我這樣……」
「呀,不如我彈呢首畀你聽!」說就自顧自的掀琴書。剛才的一句話,恐怕從來沒有進入過他的世界。於是腦筋急轉圜,把話重新包裝——
「不如我們來個比賽,看誰能把手指提起高一點?」果然,小朋友即時聚精會神,慢下來,模仿我的動作,跟我比賽。明明只是重重複複的彈幾個音,也不嫌悶。比賽的魔力,amazing。
甚至到了第二個星期,他還記得那個手指練習,認真的說要跟我比比看。
小學生也一樣。小學生上音樂班,一旦課室熱鬧起來,最有效的「冷靜」方法——「鬥靜」。異曲同工的,還可以「鬥快坐直」、「鬥快企定」。合唱團裏的英文歌,有時頗多生字,如何讓四五十個小朋友留心學生字?「鬥讀得好聽」又是好方法,不一會就把艱澀的生字都學會了。
我其實很想知道,外國的孩子都是這樣的嗎?究竟是人的本性就愛競爭,還是香港的生活環境自幼培養了我們愛競爭?對老師來說,「搞比賽」是引起學習動機的不二法門,容易而有效。不過如果小朋友愛比賽是因為自幼老師都愛給他們搞比賽,那真是一個雞先還是蛋先的迷思,繼續下去,是好是壞?
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