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25日星期三

如此醫生

向來怕冷,冬天洗澡要在浴室外開暖爐,早上要在棉胎窩裏換齊禦寒衣物才瑟縮下牀,出外身上必貼暖貼,衣服總比路人多兩件。今年不知何故,忽然不再怕冷,甚至在十餘度的日子,仍只穿一件不算厚的長袖衫,加外套已覺太熱。終於,早幾天,熱到發燒。

那天新界約是十四五度,寒風拂臉,一陣冰涼滲入,我卻熱火中燒,一件單衣已汗流浹背。冰火同襲,多穿又不是,少穿又不是,手軟腳軟,很不舒服。長到某歲,我們就漸漸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,懂得分辨各種小毛病的徵兆和病徵。這是發燒的感覺了。

這診所我第一次幫襯。護士是從未遇過的友善。醫生照例問,有什麼不舒服。如實描述之後,就是因為剛才護士給我量度的體溫正常,那醫生竟把我感覺如發燒的不適,診斷為「你係咪心理作用咋」,還要加一句「你覺得㷫?我覺得你凍過我喎」。我就是覺得外冷內熱呢,他好像沒有聽過一樣。「你話發燒就畀退燒藥你吧,咳就畀止咳藥你吧,關節痠痛就開止痛藥給你。沒其他了嗎?」

這是我頭一次看醫生卻像沒看過病一樣,身體滾燙變心情火滾。不過這不是我遇過最壞的醫生,起碼我吃了他的退燒藥後,就好了(沒吃的一次則沒好過,這如果不是發燒還可以是什麼呢?)。

更壞的一次,是陪家人看街症。家人那陣子腳掌疼痛,行不久,站亦痛。老醫生一聽是腳痛,連病情也不聽,就搶着說: 「你唔使講,係你肥!太重,咪腳痛囉。」家人本身有腳患,想問是否與腳痛相關,那醫生又是聽也不聽,厭煩地說: 「都話你唔使講,你腳痛係因為你肥!」

家人之後另覓良醫,腳痛,是因為長骨刺。

2009年11月20日星期五

林丹,你聽得懂嗎?

「衫卑衫!」「衫卑屍啦!」主持興奮喊出來。如果你聽不明白,文末為你解碼。現場觀眾聽罷,整齊地嘻了出來。

上星期天,拉着F.1仔衫尾,看林丹打羽毛球。大會主持就是這樣娛賓。不過,也許是我們香港人才會取笑彼此的普通話。其他同胞,沒有期望,自然寬容。我只是想,主持「諗單」前「診真」後,究竟林丹和陳金聽得懂嗎?

不過,有幸親睹世界冠軍揮拍獻技,興奮掩蓋一切。冷不防身旁少年輕聲一語道破:「完咗?咁求其嘅?」

還是從頭說起。這次是學界vs.國家隊,不設門券,獲邀學生可帶家長三人。學生先進場,我們權充家長的,門外排隊。入場時工作人員無票可查,何以把門?「係咪ABC中學的家長?」他竟然把答案當問題說了出來!

安坐。稍候。國家隊甫進場,一字排開大合照,幾個學生機不可失,衝前留影,如入無人之境。席上觀眾湧出仿效,亂作一團。「各位同學,請返回座位……」主持遲來的勸喻,在亢奮的空氣中,散失。

歡呼和目光,幾乎都是衝向林丹。國家隊跟學界健將「切磋」,六個場同時開波。林丹未舉拍,大小觀眾已按捺不住,或是慎防蝕底,衝向偶像球場,包圍着。我在看台,看不穿人牆。「各位同學,請返……」又是這句。人群在喧嘩中一退一趨,沒散過。

一局只五分,幾下就完!林丹難得敗陣,就座,粉絲立即移師,捧着畫簿球拍,推擠簇擁索簽名——可憐另外五個場上的國家隊成員,繼續淪為布景。

港人向來自詡守秩序,多少有點不屑某些爭先恐後的內地客。今回貴賓當前,反而如斯失控。也許偶像總是讓人破戒,又或者,我們血液中唯恐執輸的因子,始終比熱愛排隊的,強一點。

完場了,一片混亂中,眾人俯身爭奪林丹打過的羽毛球。

(衫卑衫=三比三;衫卑屍=三比四)

2009年11月10日星期二

屁股位置猜猜看

現在樓價算高不算高?政府應否複建居屋,穩定/壓抑/干預(任選一詞)樓市?這是利益碰撞的話題,屁股決定腦袋,聽其言可以知其人,今天就猜猜以下屁股坐何方。

「樓市無過熱,中下價單位尚多,政府勿干預——但應該增加土地供應(讓我起多啲樓賺多啲錢)!」當然是建屋的地產商說。

「人工加少少,樓價升多多,上車難!」是有心置業的打工仔。

「到我儲夠首期,按揭又唔批。」也是有心置業的市民,分別是,銀行嫌他老了。

「無錢買就別買,不要吵,搞到我有貨出不得,阻人發財。」這個勁,能政府所不能(干預用家市場),炒家也。

「樓價升咁多,今次又加租,又要搵地方搬。」很明顯,是買不起樓咪不要買的租客。

「別搞啦,我買了樓不想跌價。」是別人的數字可讓他歡喜讓他憂的業主。

「樓價升,無感覺。我賣了現在的,又買不起大一點的。」也是自住的小業主,不過他想過下一步。

「千萬不要壓樓價,別累我負資產。」依然是小業主,何以忡忡?可能一,他一早知道當初的售價是泡沫,不過自己堅持栽進去;可能二,他後來才驚覺當初的售價是泡沫,不過已經栽進去;可能三,買樓時只想趁高價轉手,根本沒打算/明知沒能力供完。

「我們屋企愈住愈舊,點解仲要愈來愈貴才算正常?」能出此言,可能一,那是稚子;可能二,他太傻太天真,竟不知道香港的經濟全靠幾碌樓柱撐起,養肥了地產商所以地產商可以兼任其他乜商物商,全方位照顧七百萬香港市民的衣食住行。

「關我乜事!」可能一,他擔心吃飯多一點;可能二,他已經賺夠了。

「同九七高峰期相比,仲有距離!」

這句難猜矣,百思不解,有誰會說「放心啦,上次有個人斷了手甩了腿仲燒傷最後都死不去,你跟他的傷勢仲有接近30%距離!不嚴重」?

2009年11月2日星期一

This Is It

入場前,我常猜想,米高積遜出場必定精心設計讓觀眾尖叫(甚至暈倒)的一幕,那麼到時戲院裏會有人歡呼拍掌和唱嗎?如果我一不小心,在從來應該保持安靜的銀幕下表現興奮,會不會受人歧視?

不料,鄰座男女甫坐下,談的竟然完全相反—— 「你一陣唔好佢出場就喊喎!」

我不知道他們最後有沒有哭,影片動人卻是真的。特別當你見到,那個認真的男人,如何一絲不苟地練習,保養聲線,怎樣熱情地跟工作人員說着這將是一個讓觀眾難忘而創新的演唱會,興奮地為間場短片叫好,溫柔地跟舞台拍檔說着他希望告訴觀眾「L-O-V-E」與環保信息, 「地球四年不救就藥石無靈了!」——而你知道那永遠只是一個過期的夢。

之前有傳演唱會只為搵錢還債,綵排片段讓我不能相信那不是誠意十足的製作。 Michael 從舞蹈員點將、編舞、歌曲速度,細緻至一個音要延長幾拍,用哪個和弦,還有燈光怎樣打,背景短片有幾多排舞蹈員,統統親力親為。片中的工作人員都說Michael 友善無架子,不過見他們必恭必敬的對話,誠惶誠恐地改伴奏,改走位,倒覺有趣,印象中的洋人都不是這種語調。也許天王巨星中這叫親民,又或是剪片時刻意突出其才華橫溢的效果吧。

我拿着只花了45 元的戲票,職員清脆一撕,一剎以為自己是入場看演唱會。以小見大的想像,本來的演出應該精彩震撼百倍,起碼片中未見經典的45度傾斜,moonwalk也只曇花半現;火燒舞台會燃起幾多吶喊? 3D Thriller又是怎樣的呢?110分鐘,吊住胃口,恐怕要等影碟,真是中晒商家的發財計。

只是想到他極臻完美的藝術家性子,如果真有「從棺材跳起來」這回事,大概這齣紀錄片,應該只埋於在場者各自的記憶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