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標題,純粹沾張愛玲的光一用。其實不是什麼新見解,只是校園時代老師不斷重複的幾句教誨;可是,每次翻閱報刊,總覺這些老問題,不知是習以為常,還是大勢所趨?不吐不快,摘錄如下。
新高中學制與過往不同,很難單從書價作出比較。比較就比較吧,為什麼要「作出」比較呢?類似例子,報張雜誌每天都有:作出決定,作出回應;還有「進行」討論,進行磋商……刪去那個「作出」和「進行」,往往已是完整句子。若覺得欠點什麼,轉個不那麼虛的動詞,例如:當地政府向民眾作出地震預警,改用「發出」;政府應盡快作出監管,寫成「立法監管」,不是更好嗎?
歐美政府把避稅問題拿到G20 去討論。有些「去」字,恍如to的化身,相約去看電影,避免去提起傷心事,去來去去,其實可去。某歌手現在學懂投入去唱,若嫌棄「去」後只剩單字,節奏不順,加個「演」字,投入演唱,何須千篇一律搬個「去」字攝位?
還有性氾濫,可能性、可信性、爭議性……都是西化中文。可代替的寫法有很多:「可能性高」不就是「很可能」嗎?「可信性低」不就是「不太可信」嗎?「很具爭議性」不就是「備受爭議」嗎?
談起中文西化,恐怕嘮叨的我多寫十篇也說不完。最簡單的:不要作出,不要進行,不要去,不要性……記住這幾個法則,一想下筆,停停諗諗,中文詞彙活潑豐富,總有一個更合心意。誠意推介余光中的《中文的常態與變態》,文章發表逾廿年,深入淺出,條理分明。如今網上一按即有,今天重讀,仍覺受用非常,我彷彿看見什麼叫歷久常新。
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