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的存舊懷舊氣氛,前所未有的強烈。愛惜舊文化是其一,不滿政治民生現狀於是懷緬老時光,亦是其一。
此所以從前「八萬五」人人喊打,到今日平民百姓望樓興嘆,就開始懷念董生的良心。然後有更多人懷念殖民年代肯做就有上流機會的日子。甚至說,還是港英管得好。
這個,我大不以為然。
今日香港什麼深層次矛盾、貧富懸殊,那間掠奪半生積蓄的蝸居/賺到三代無憂的豪宅,無疑是重要一擊。住屋需求人人有,為何明知地貴樓更貴,特區官員仍死抱土地不放售?
追本溯源,不就是殖民政府為了益自己而想出來然後留下來的好東西?
那年頭,工業時代,英國自己想做世界工廠,開拓環球市場,靈機一觸:「不如把水深港闊的香港變成不收稅的自由港囉!」簡言之,利用香港賺錢。當然英國人不會花自己的錢來發展這片落後漁村,要打造港口,無稅抽,錢從何來?丁方小島,無石油無鑽石,得塊地。港英政府於是想出賣地發財大計——土地慢慢賣,夾硬推高售價。
影響眾生的高地價政策由此開始。
經過整整一個世紀,高地價的短暫之好過去,問題浮面,可這已是無法回頭的單程路。雖然壓抑樓價的輿情洶湧,不過就算政府下回不再只用把口救火,樓價最終又可回落幾多?所謂低位,仍是高地價大環境下的低位。香港住屋又細又貴的現實,或可紓緩,卻難根治。今日小市民的無奈,殖民政府,始作俑者也,居功不少。
平心而論,世界殖民潮中,哪有宗主國霸人土地非為着數?(唔通為普渡眾生咩?)香港算幸運,一邊被淘金,一邊被開發。我不否定英國人把小漁村扶植成國際都市的功勞,只是覺得,回憶會騙人,不要太過美化那個港英年代,會好一點。
2010年4月19日星期一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